找到相关内容38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宗萨北大讲座(一)

    一些东西,一些真理。   答:这是一个大问题。仁波切认为,你是想请仁波切计划你的人生。能够建议你做的是说,永远从一个审慎批判的心开始。分析它,不要接受这个表面的价值,不管什么样的道理,尤其是佛教。...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?   答:仁波切说很抱歉他的书让你迷惑。他本来没有这个本意。目标应该就象一开始讲的,我们应该想办法。如果我们根据佛教回答的话,我们为什么不视这整个生命是一个惯性。这不是坏事。是,...

    宗萨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100687689.html
  • 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之道

    由此短暂人生,应知速取精华时——丹增嘉措活佛  1、缘起  2、宇宙  3、人是什么?  4、价值体系  5、实现之道  6、活着,就应该辉煌  缘起  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呢?分为两点考察:不思考的过患;思考的益处。  宇宙无穷,人生短暂。有亿万条人生曾经有人走过,我们也同样面对亿万条道路,要做出自己的选择。在这广大的世界上,渺小的生命太容易迷路了。如果不好好想一想,随波逐流地走上一条...

    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4541032.html
  • 唯识学与梁漱溟的文化哲学

    住世的生活向,终生不再改变。   关于以上生活及人生观的转变,梁先生在〈我早年思想演变的一大关键〉一文中,曾说:   “假使我循旧社会常例先读儒书《论语》,早接触得夙来的中国式人生意趣,   那么,...”的他心、“宇宙间一定的因果法则”(如生老病死)[24],此三种障碍形成三种人生问题。   (二)以唯识的观点解说中西印三种人生向   梁漱溟藉由对生活的唯识型定义及说明,逐步引生出人生三种问题,而...

    曾议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047975.html
  •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(2)

    ,页五十五。  9.梁漱溟,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(第三章)·人生向》中曾说:“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:(一)向前面要求;(二)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,调和,持中;(三)转身向后去要求;这是三个不同的向。……所有我们观察文化的说法都以此为根据。”(台北:里仁书局,一九八三,页六十四。) 这即是梁氏有名的文化三类型或人生向。第(一)之“向前要求”,即指西言的科学;第(二)之“调和、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548065.html
  • 欧阳竟无先生的生平、事业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质(1)

    ,也称赞叔父是“直心坦怀、无一毫利害之计祸患之惕”的血性男子[11]。  (五)欧阳昱的这种天赋性情,使得他在人生向的选择方面,与他的从兄区别开来,欧阳晖、欧阳暄的人生目标,无不围绕功名事业而旋转,...欧阳家族走出了功名利禄的圈子,走出纯粹读书士子的生活向来:对于这些读书士子来说,他对人生及文化意义的关切,对于社会、国家的责任感,是绝对要超越于对一己或一身功名利禄的追逐的!  三、生平所受的第一次“刺激...

    程恭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652376.html
  • 苏轼文学与佛家思想

    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他时语录中第一问》:  斫得龙光竹两竿,持归岭北万人看。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   苏轼感叹说:我能够在众人惊奇的目光中,走着坎坷人生,就是因为这股流淌心中的...。于是苏轼写下了这首诗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:   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老僧已无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往日崎岖还记否?长人困蹇驴嘶。   “鸿飞那复计东西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1858914.html
  • “星云模式”的人间佛教(四之三)[1]

    ,他们在后方分赃。”然而大师一点也不计较,他说:“我不懂日文,不必参加也很好。” (《如是说》)  大师凡事以大局为重,不念旧恶,不计前嫌,凡事往好处想,他总觉得人生很多,此事不能做,还有其他...”,也乐于“给人因缘”,他说一般人讲“放生”,最重要的是“放人”,能够给人生、给人因缘,这才是积极的“放生”,也是最大的“护生”。(《普门学报·当代问题座谈纪实·佛教对“生命教育”的看法》)  大师...

    满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43264766.html
  • 《如何面对痛苦》——丹增嘉措仁波切

    认识到,虽然痛苦正在发生时似乎真实存在,但时过境迁,却都只留下一点痕迹——片影鸿爪。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分析,就会发现,我们所谓的漫漫人生,其实就是沉痼之长梦。这期间所经历的幸福与欢乐,却是一场美梦,...永恒的安乐。这样的究竟安乐是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之中的,若能了悟这一本性,就会“生亦安祥,死亦安祥”了…… 最后,我衷心地祝愿阅读此书的有缘者: 了悟自性光明大圆满! 人生安乐得解脱! 吉祥圆满!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0876410.html
上一页1234下一页